1. 首頁
  2. 大牛說
  3. 2025年,車企都在等“智駕爆款”

2025年,車企都在等“智駕爆款”

當談論高階智駕市場占有率的時候,通常有限定范圍:20 萬以上的新能源車。

65%,這是去年以高速領航為核心的 L2+在 20 萬以上新能源車的配置率。盡管 2024 年智能駕駛飛速滲透,但搭載高階智駕的車型仍沒有達到預期。

2024 年新能源汽車銷量 1286.6 萬輛,如果從千萬量級的市場來算,今天高階智駕的滲透只能算是小打小鬧。

中國電動車市場還缺少真正撬動智駕的爆款車型。

小鵬和鴻蒙智行去年已經小試牛刀:小鵬在 P7+標配智駕打開智駕認知,鴻蒙智行則用銷量撬動智駕認知。

但要徹底打開高階智駕的滲透率,需要兩個支點。

第一個支點是智駕技術論,智駕供應商要以先進技術架構提供更好的體驗。

第二個支點是爆款論,整個汽車市場還需要一款、甚至幾款徹底點燃用戶認知的高階智駕爆款車型。

迄今為止,市場上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智駕爆款車型」。

就像地平線副總裁&首席架構師蘇箐所言,今天還沒有一個系統(tǒng)真正達到那個關鍵拐點。

所以能看到 2025 年一大批玩家切換到了戰(zhàn)斗姿態(tài):華為、元戎、地平線、Momenta 都在摩拳擦掌,華為車 BU 認為 2025—2028 年是高階智駕的裝機量將會達到 2000 萬輛。

2000 萬輛的目標是去年整個中國新能源車銷量的兩倍,看似遙遠實則有明確的方法論。

首先,格局要大。所有車企和供應商要看向全部的新能源車市場、且全部面向高階智駕。

其次,合作要深。智駕供應商與車企在技術研發(fā)上緊密結合,最終才有可能用爆款思維撬動高階智駕的全面滲透。

01、高階智駕路口,供應商要由 i 變 e

去年智能駕駛的落地主要分兩類玩家,一類是自研路線,一類是共研路線。

高階智駕自研玩家主要是小鵬、理想、蔚來,這三家都在圍繞端到端開發(fā)高階智駕,其中小鵬和理想分別推出了車位到車位及園區(qū)漫游。

看起來潮水洶涌,其實三家的高階智駕搭載量在總體乘用車市場占比仍不算高。

理想、小鵬、蔚來三家 2024 年銷量分別為 50 萬、19 萬、22 萬,總計 91 萬,以樂觀的 65% 高階智駕滲透率計算,搭載量不足 60 萬輛。

這只是 1286 萬輛新能源車里的滄海一粟。

另一類則是共研路線,主機廠去年年初開始積極擁抱第三方智駕供應商。長城找到了元戎,許多主機廠甚至多條腿走路,比如比亞迪除了自研之外,還把不同車分別型交給了華為車 BU 和 Momenta、卓馭。

百煉成鋼,經過一年多的磨合,車企和智駕供應商的風格也有了很大變化。

首先,車企選擇智駕研發(fā)方式變得更靈活,反向推動第三方智駕供應商的合作方式更加多元。

非常典型的是,上汽曾經以「靈魂論」飽受爭議,尤其是在注資 Momenta 之后,外界一度認為上汽和 Momenta 形成強綁定關系。

有知情人士透露,上汽飛凡 R7、MG 旗下車型將上車華為 ADS,這就意味著上汽也開始多條腿走路。

這也要求智駕供應商由「i」變「e」,變得更加開放。目前華為、元戎和 Momenta 都在廣泛與不同車企、不同動力類型以及不同價格的車型展開合作。

華為除了為鴻蒙智行供應 ADS,同時還與方程豹、嵐圖、阿維塔等高端車型合作。

類似的,元戎除了與長城合作,也拿下了 Smart 精靈 5 車型,今年還有更多車型合作。

其次,隨著智駕滲透率增長,車企非常看重智駕的技術領先性。不僅隨時會切換供應商,還會隨時轉向自研。

理想去年下半年轉向自研,開發(fā) VLM+端到端就是典型案例,曾經用供應商方案極氪也迅速更換到自研,試圖跟上腳步。

這就要求第三方供應商不僅有保持技術領先的能力,甚至要有「超越自研」的優(yōu)勢。

02、從求量到求質,智駕需要爆款

過去,能否做出高階智駕以及能否找到訂單是初階門檻。

進入 2025 年,第三方供應商的淘汰賽已經結束。接下來智駕供應商的排位賽即將打響。

如果說,過去能否做出高階智駕、能否找到訂單是初階門檻,那么現在第二個門檻的標準就是,能否真正打造高階智駕的爆款效應。

怎么理解?高階智駕就像在「開罐頭」,目前市場上的高階智駕只打開了整個中國乘用車市場最邊緣的罐頭縫,搭載到了最外圍的 25 萬以上新能源中高端車型上。

打開罐頭蓋之后,才是更大的市場。

能看到現在智駕第三方供應商開始提出 2C 戰(zhàn)略。地平線提出全面品牌化、華為乾崑戰(zhàn)略全面轉向 2C。

2C 是為了罐頭里的大魚。但在全面 2C 的前夜,整個智駕市場還是出現了一些尷尬的局面:

一來,出現了很多沒有事實依據的智駕「階梯」圖。

有一些流傳甚廣的梯隊圖,以各類武俠傳記命名,但實際卻沒有任何理論依據或真實體驗,以噱頭嘩眾取寵,影響了用戶對于高階智駕市場的真實認知和判斷。

二來,是出現了鉆數據空隙的統(tǒng)計表。

一方面是「卡名稱」。有些統(tǒng)計看似是有真實數據的量產比拼,在實際計算時,華為乾坤智駕搭載量變成了「華為 HI 模式」,只將阿維塔、嵐圖計算進去。

另外一方面是「卡時間」,前段時間元戎啟行在一張「國內第三方智駕供應商城市 NOA 功能汽車銷量比較表格」中,成了第四名。仔細一看,該表格數據計算時間為 2023 年 1 月 1 日至 2024 年 10 月 31 日,并非兩個完整年。

細究才發(fā)現,元戎最主要的落地項目藍山全新智駕版,8 月末才上市,相當于只有 2 個月時間,這樣的數據比較有失公允。

智駕供應商的目標不能只為了智駕數據好看,而在于撬開罐頭,吃到大魚。

換個說法,智駕供應商在排位賽中要做理想的現實主義者:通過高階智駕上車,為主機廠帶來真銷量,為用戶帶來更優(yōu)質的智駕體驗。

比如,元戎的全場景高階 NOA 搭載到了魏牌全新藍山,2024 年 12 月魏牌全新藍山銷量突破 8057 輛,發(fā)布后每月銷量一直維持在 6000—8000 臺,接近理想 L8 半年內的銷量水平。

樂觀估算,一個完整交付年內,全新藍山交付量可達 8—10 萬臺級別。

一款車型出圈,要比十來個車型的寂靜更有意義。

對于第三方供應商來說,沒有爆款車型就是硬傷,此前我們曾分析過,優(yōu)質的第三方供應商不僅能為車輛增加銷量,還能賣出品牌溢價。

上一個達到這樣效果的是華為乾崑智駕。下一個會是誰呢?實際上,提供溢價能力的基礎,最核心的就是為用戶提供不可撼動的技術體驗。

所以想要爭奪排位賽第二名的玩家,最重要的就是有技術前瞻性。

目前業(yè)內對于智駕技術趨勢的預判就是 VLA。

去年年末,元戎提出了 VLA 架構,認為端到端 1.0 是以分段式、One Model 模型為代表的端到端初級階段。端到端 2.0 :以 VLA 模型為代表的端到端進階階段。

VLA 就是將 VLM(語言模型)融入端到端,使得整個端到端系統(tǒng)融合為 VLA(視覺-語言-動作模型),讓原本像教練在指導學員開車的智駕體驗,變成教練親自開車。

VLA 的技術理念成為了許多頭部車企的共識。李想半個月前曾經在一次訪談中提出,未來 L4 的機會,就是把語言模型和空間合成為更大的 VLA 模型。

據汽車之心了解,元戎啟行車位到車位功能的研發(fā)已經接近尾聲,將會在第一季度發(fā)布,并且向種子用戶釋放。

如按預期發(fā)布,那么元戎啟行將會成為繼華為乾崑之后,中國第二家推出車位到車位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商。

03、越往深處走,越需要「深度交付」

打開整個乘用車市場的「罐頭蓋」,唯技術論和唯占有率論都不是最優(yōu)解。

這里可以參考影響整個中國乘用車市場的兩個標志性節(jié)點:

第一個節(jié)點是特斯拉入華,以 Model3、ModelY 點燃中國純電市場銷量。

2024 年特斯拉在中國銷售了 65.7 萬輛車,這是特斯拉中國銷量第一次超過特斯拉美國。

其中 ModelY 一款車型銷量 48 萬輛,相當于一款車型是理想 2024 年整年的銷量。

特斯拉憑借一己之力推動了國內用戶對于智能純電動車的認知。

第二個節(jié)點是小米 SU7 入局,憑借一己之力撬動了用戶對于新勢力汽車智能化認知,繼而大范圍提升了潛在用戶群對國產電動車的形象提升。

今年開年最震撼的一個場景不亞于,在云南邊境縣聽到一位年輕人要換小米 SU7。他并非米粉,但他認為雷軍與小米汽車在堅持了造車底線的同時,做好了汽車的智能化,于是他也開始廣泛了解國產智能汽車。

從這兩個重要節(jié)點,都能看到爆款的重要特征——擊穿用戶心智。

MdoelY 推動了純電車的滲透率,小米 SU7 推動了大眾對于新勢力智能化認知。

在智駕領域,也需要這樣的爆款車型,2025 年智駕版爆款車型有望出現。

事實上,爆款的誕生有邏輯可循。

對于供應商來講,打造爆款有兩個關卡:一方面是要想主機廠所想,盡早從第三方角度作出判斷和安排,打造具備爆款思維的最佳 CP。

另一方面還要與主機廠深度合作,想用戶所想,打磨智駕體驗。

簡單來說,車企和供應商如果各自為戰(zhàn),大概率只能交付出沒有特點的流水線產品。

越往量產的深處走去,就越需要深度交付。

比如,這種深度合作體現在數據互通互補帶來的體驗升級,在端到端技術架構下,數據需求斷崖式上漲,從百萬級 clips 升至千萬級別。

汽車之心了解到,即便是定點車型很多的第三方智駕供應商,車隊采集來的數據還要比量產車型數據更多,采集數據仍占多數的原因就是供應商的量產車型數據不夠多,以及主機廠對于數據回傳有所限制。

元戎與長城的合作其實更深度。

首先,全新藍山每月 6000—8000 臺的銷量,解決了量產數據不夠多的問題。主動學習大量真實駕駛數據之后,智駕系統(tǒng)就能變得更加聰明。

其次,「全平臺」的合作,也會使得車企和供應商的合作變得更加深度。目前長城與元戎除了合作全新藍山車型,還有合作了長城旗下的多款車型。這樣同一家車企、多款車型合作思路,更有利于智駕開發(fā)的效率、調試的精準性。

向細處卷、向爆款卷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由此可見,2025 年,會是一場規(guī)模之戰(zhàn),但更是一場打造智駕爆款車型的精準定位之戰(zhàn)。

定位要靠橫縱坐標,智駕供應商們的橫坐標是技術架構的領先性,縱坐標應該是車企與供應商合作的緊密度。

只有透過車企,想用戶所想,供應商們才能找到打造智駕「爆款」的秘訣。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之心

本文地址:http://autopag.com/kol/260460

返回第一電動網首頁 >

收藏
59
  • 分享到:
發(fā)表評論
新聞推薦
大牛作者

汽車之心

微信公號Auto-Bit。汽車之心是一家專注智能汽車與自動駕駛的媒體和知識服務平臺,定位于推動汽車與科技的融合。我們的團隊由一群熱愛汽車與新技術的資深媒體人、產品人與自動駕駛行業(yè)從業(yè)者組成。歡迎添加微信號autobitxyz給我們提意見。

  • 948
    文章
  • 47561
    獲贊
閱讀更多文章
熱文榜
日排行
周排行
第一電動網官方微信

反饋和建議 在線回復

您的詢價信息
已經成功提交我們稍后會聯(lián)系您進行報價!

第一電動網
Hello world!
-->